別鑽牛角尖,它是一個病態,我有一個朋友最近很愛鑽牛角尖,頻頻把電腦遊戲的screenshot上載到電子相簿裡,更顯示他的孤獨和寂寞,甚至對社會的冷寞。以下是摘錄自《蜂報》的文章,願與鑽牛角尖的朋友共勉之,希望能夠早日脫離抓狂的日子。
我不想看到朋友(如果他還當我是朋友)變成這樣,因為這對他來說或許會非常痛苦。
柏頓在《憂鬱的剖析》(1621年出版)裡,把抓狂的嫉妒、神經質的迷信、發狂、孤獨所造成的失常、為了愛情而瘋癲、慾望和野心過度所造成的失去理性等現象,都統攝到了「憂鬱」名下,這也是說,他試圖建構的,乃是一種理性主義的精神異常觀點。
他由自己的經驗和反省,特別注意到一種現象,那就是一個人獨居獨處,最容易鑽牛角尖地淨想些負面的事情,如自己的悲情不幸、被迫害、倒楣壞運、種種失意和不順利等,則煩惱苦悶即將永不止息,最後會一步步地將人推往苦惱絕望,並因而失去理智,最後掉進瘋狂自毀的深淵。也正因有著這樣的體悟,他才提醒人們:「不要孤獨,不要閒怠。」(Be not solitary,be not idle.)。
對高度理性且有自信的人,孤獨是個自我反省的珍貴時刻,而對另外一些理性低度發展而脆弱的人,孤獨則可能反而是惡兆的開始。
因此,柏頓的《憂鬱的剖析》,乃是透過整體的觀察分析,對今日所謂的「憂鬱現象」做出全光譜式理解的奠基之作。憂鬱不祇是鬱悒寡歡、孤獨自閉那麼簡單而已,憂鬱是一種不快樂的精神狀態,而它有著一套形成的邏輯,那就是鑽牛角尖,把自我看得太大,因而最後鑽進了死胡同,再也走不出來,這時就會被那個牛角尖邏輯搞瘋,甚至到自己把自己殺掉的程度。
17世紀英國大哲學家洛克(John Locke,1632-1704)在《人類悟性論》裡的這段話,遂有了絕佳的啟發意義:
憂鬱是病,是鑽牛角尖後走不出來的自毀。而憂鬱並不祇是個人心理而已,它有時也會形成集體意識。
2 則留言:
咦,已經和好了啊?
www.2hvfun.blogspot.com
gaogao﹕“聚”樂部與你有約﹗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