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4/12/29

上天的懲罰……

在社會新聞線上跑了超過10年,今回,終於見到大自然對人類的破壞力。

人類可以對大自然構成任何破壞,砍伐樹木、填海取地、汽車廢氣等等,但是,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預防的破壞。

當大自然要反噬時,我們卻無法完全預警,無論是蝗災、地震、海嘯、火山爆發都好,每一種自然災害都對人類構成無從估計的破壞。

我相信,當人類繼續地破壞生態環境時,天災就是上天對人類的唯一懲罰。

我們還幸福嗎?

蘇門答臘北部西岸的里特8.9級地震,弄得東南亞區域和印度洋國家雞犬不寧,震波造成的海嘯,更是奪走了成千上萬無辜的性命,我國還達到天災所造成的最慘重傷亡人數和損失。

一場海嘯顯露了國內的相關機構,包括氣象局等並沒有注重天災可能造成的後果,當然,沒有人料及餘震後形成的海嘯,導致無數弄潮兒葬身大海,死者的年齡從最年幼的4歲至最年長的75歲,這場天災盡顯大自然的破壞力,親眼目睹海嘯且僥倖生存的弄潮兒形容海嘯的情形就像《明天過後》災難片的縮影,是人類無法預測和防備。

檳城峇都丁宜海濱酒店在前日上午的餘震之後,就接到預警指稱地震可能會造成海嘯,酒店方面第一時間勸阻房客勿到海灘上嬉樂。預警發出的大約4小時就發生海嘯,海濱酒店在這場浩劫中沒有傳出傷亡事件,酒店的機智反應,以及在減低傷亡人數方面應記一功。

不過,官方機構沒有事先發出預警,卻暴露了官方機構對天災的預警並沒有處於高度戒備。地球上的海嘯往往是地震所引起,官方機構應該深悉地震的遺害,馬上通過各種媒介發出預警,讓人們得以防範,相信海嘯的傷亡人數會大幅度降低。

況且,長期生活安逸的我國人民也沒有危機感,在第一波的海嘯之後,幾乎被污泥和沙石淹沒的新關仔角堤岸出現大量人潮,他們都好奇地望向大海,似乎正在期待另一波的海嘯,未料及海嘯和破壞力,把自己的人身安全置身度外。

缺乏危機感、沒有良好的預警系統等等,顯示只從媒體獲知國外天災訊息的大馬人,都不會對天災存有戒備之心。

我們應該改變思想,倘若可以在餘震之後逃離本身所居住的公寓,相同地,他們也要懂得在地震結束以後的短時間內,不要做與餘震後遺症有關的活動,以免白白送上寶貴的性命。

2004/12/24

獅城手札

很多人不喜歡新加坡,煙客討厭不可以隨心所欲抽煙的條規,駕車人士不滿商業區範圍的電子道路計費系統,有的遊客覺得新加坡缺乏大自然的旅遊勝地,新聞工作者會要求更多的言論自由空間……

可是,真正的新加坡是不是大家想像中那般惡劣呢?對我來說,新加坡是一個擁有鞏固經濟基礎的小國家,至少,新國政府在1996年之後就不必面對外債的煩惱,不像馬來西亞般迄今仍承擔超過1千800億令吉外債。

朋友告訴我,新國政府規定男丁需服兵役,同時不斷大量添購先進的武器、戰機、戰艦,甚至潛水艇等,處處顯示了新加坡人的“怕輸”(KIASU)心態。

不過,新加坡並非很多人想像中那樣怕輸或“怕死”(KIASI),男丁服兵役是小國必須自我防衛的心理,新加坡政府算是比較寬容了。以色列豈不是更糟糕,連少女也要像雄糾糾的男子進入軍隊拿起槍桿保衛自己的土地,新國的女性卻有選擇性是否要進入軍隊服役。

對酷愛大自然的遊客而言,新加坡缺乏土地,那就不能以熱帶森林吸引的到來。但是,新國政府卻保留和翻新古蹟建築物,使到這個作為亞太區域發展最神速國家之一的領土內,也不乏人文歷史的遺跡,有些甚至得到政府和民間的配合保存良好,戰前建築物經過復新難免會失去原有的味道,但是,它卻見證了新加坡的發展過程,讓人倍覺親切感。

新國政府最愛講的東西就是“制度”,或者普遍被人民稱為“家長”式的“管教”,大多數的條規都包括罰款在內,在日常生活中,人們都會儘量避免犯規,否則動輒新幣數百元的罰款可讓人吃不消。

其實,大家可能對新加坡存有誤會吧?譬如備受爭議的口香糖事實上可以由個人擁有,您也可以邊走邊嚼口香糖,倘若販賣口香糖的話一旦遭取締,將面對高達1萬新元的罰款。

新加坡的制度化或許讓人覺得處處受限制,可是,這種制度化卻讓人到各部門辦事時,間接地提高了政府部門的效率,不像我國的政府公務員般辦事效率不高,對前往處理事務的公眾總是愛理不理,完全忽略了納稅人作為“老闆”的身份。

新國政府的決策比較接近強硬的手段,但這種方式卻讓城市更具規劃,反觀也是小島的檳城,就缺乏完善的規劃,新加坡是檳城的學習對象,只要整肅檳島的市容,加上現有的基本設施,在拜拜種種條件配合下,檳城的競爭力肯定不遜於獅城。

2004/11/30

殘忍與仁慈的一線間

最近的檳城滿佈腥風血雨,先是前大專生被姦殺,後來又有槍殺案和虐童案,令意外記者們疲於奔命,未完全跟進一則新聞,又有另一個新的命案要採訪。採訪之後工作並沒有結束,回到報館還要與截稿時間賽跑。

對於謀殺案的處理手法,中文報章往往會刊登在顯著版位,即使非彩色版也會大事報道,新聞內容更仔細,神通廣大的記者都有辦法從各種管道,取得死者或當事人的背景,或是比較詳細的案發原因和經過。

由於這些新聞來源往往是通過非正式管道取得,記者為了保護或避免牽連提供消息者,通常都不會向警方發言人求證,因為記者對消息提供者充滿信心,提供消息者要保住自己的飯碗,萬一在報章刊登的是虛假資料,他也會遭遇一定的麻煩。

因此,在雙雙都有“需要”的情形下,一些沒有經過官方發言人證實的消息,就會成為其他報章攻擊的對象,甚至駁斥刊登類似非正式消息的報章“無中生有”、”自炒新聞”等等。

《星洲日報》最近也成為1家全國和1家地方性華文報章攻擊的對象,事關本報只是在《3歲男童被虐死》文中提及“極有可能”的事發原因而已,卻被遺漏了這個重點的2家華文報章中傷。本報不曾提起嫌犯是否在孩子面前行房,但是,這家全國華文報章的記者卻自導自演,把自己的話強硬套入當事人口中,反而令人覺得是他們炒作新聞及逃避責任。

新聞來源可以是許多方面,可以是當事人本身的口供,或是嫌犯的口供。意外記者應該擁有接受失敗,勇於前進的精神,不要只是把自己的話套入當事人的嘴巴,用來攻擊擁有更好新聞重點的報章。

在採訪意外新聞線上長達11年裡,意外記者要面對很多方面的“攻擊”和“施壓”,我也曾經是案件當事人或同行的洩憤對象,但是,經驗告訴我,很多事情可以逢凶化吉,面對著情緒激昂的當事人,也不曾被毆打或攻擊,至少不像有些華文報章的記者,一直捲入被當事人毆打的風波,最終又不了了之。

也許,對別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,在意外新聞線上過於仁慈,往往就被同行攻擊,但是,在必須對自己的新聞負責,以及顧及當事人情形下,我還是選擇成為“仁慈的意外記者”,讓當事人不會成為眾所矢之。